何建輝醫師

在火熱的Netfliex影集【外傷重症中心】上映後不到一個月內,台灣也發生重症病患在急重症醫療缺乏的狀況下,救護車千里轉送後病患因延誤而死亡的新聞,跟韓國影集一模一樣的開場,當然在韓國影集內、台灣現實中都引發廣大的新聞效應,主管衛生機關對於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均做出各自認為”有效”的對應措施,只是影集內的解法能複製到現實嗎?就讓何醫師來分析給你聽看看。

【場景一:重症醫療人球】
韓國與台灣均有類似的醫療保險制度,在保險制度的引導下,急重症尤其劇中的外傷中心,是現今健康保險制度的賠錢貨,白教授在短短數個月就成為院內的虧損冠軍(劇中虧4億韓元,約等同9200萬台幣),在台灣的保險制度下,急診、重症ICU、外傷中心雖然是評鑑必須項目,但是對應的保險支付並不友善,醫院經營端常需要靠其他營利的部門來支撐,例如劇中的殯儀館(台灣醫院沒有)、停車場、美食街是醫院營利的前三名,第四名才是真正的醫療單位,這也是台灣醫院的現況,也才有前幾年的長庚醫院為了砍急診的預算與人員,造成台灣最大的急診部分崩瓦解的新聞事件,劇中白教授即使有政府主管機關100億韓元(2.3億台幣)的奧援,在院內的經營管理會議還是會被洗臉的原因也不難看出台韓健康保險制度的確有類似的困境,連帶影響外傷重症中心的人才培育,剩下的都是臨時調來支援的part time醫師(如一開始的”肛門醫師”),而缺乏長期的專業重症醫師,直到劇中白教授的出現才出現轉機。

【場景2:幾乎不可能存在的外科天才】
劇中白教授不但精通各種外傷外科,劇中更橫跨許多醫療具都有的神經外科情節-頭殼開洞,更在劇中做了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心臟修補….etc等橫跨心臟血管外科、神經外科、移植外科、創傷外科、急診醫學的部分,而且都比標準的時間還要快結束,就何醫師的個人經歷,只能說這樣的主角威能應該只能存在戲劇中,在現實醫療現場通常是由各自專精的醫療團隊來負責,因此根據上面橫跨的專科,白教授應該是多人的縮影,想當然耳如果真的要現實中運轉這樣的外傷重症中心所費應該也會是N倍,而劇中的醫療團隊溝通算是錯誤示範,在跨專科的情況下要整合各座山頭又是個巨大的門檻。

【場景3:台韓政府的具體醫療措施】
劇中,韓國的衛福部(保健福祉部)編出了100億韓元(2.3億台幣)的”額外專門預算”給韓國大學附設醫院(相當於臺大醫院)來做使用,台灣政府則在【健保總額】內挪用20億-30億分幾年給急診護理人力、加護病房來做使用,一般民眾民眾對於健保總額可能有聽沒有懂,但對於一線醫護來說就是個朝三暮四的香蕉遊戲,在沒有額外編列專用預算的情況下,對於醫院端的整體收入並沒有增加,更甚至會提早碰觸到今年擴及全台的【個別醫院斷頭總額制度】,對於個別醫院超出預算的部分輕則打折、重則歸零,所以你如果是醫院的經營者,相信你也是會根據中的院長一樣,補助領歸領,但賠錢的能不做就盡量不做,才能跟董事會交代,而劇中出現的各式花是刁難(縮減人力、杯葛直升機、科部營運縮減經費)也是台韓醫療現場會出現的現況與困境。

【場景4:台韓醫療保險給付的盲點】
剛剛其實講過許多台韓醫療保險制度上的缺失,這些給付的設定,讓劇中的外傷重症中心的醫師,輕則一直過勞值班,在疲倦下增加醫療決策錯誤的機會,重則就和一開始劇中外傷教授因為過勞猝死的不幸,韓國的醫師工會參與率高達9成以上比起台灣1成不到則是另一個巨大差異,即使如此,在錯誤的保險給付引導下,外科的榜首優先選擇的是兼具生活品質跟收入的肛門外科(台灣為大腸直腸外科)而非需要365天值班的外傷外科,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台灣的醫療日常,年輕醫師在畸形的健康保險給付誘導下優先選擇能兼顧馬斯洛三角形的熱門科系,而非急重症救命科別也不再是新聞,更甚者許多年輕醫師在當完PGY後便直接投身自費的醫療美容(又稱”直美”),也不再以留在醫學中心的救命科別為榮。

【場景5:醫師們找回行醫的初衷】
劇中,雖然有許多灑狗血的醫療情節,而何醫師身邊也有許多麻醉科、外科系的同仁吐槽到不行,但隔科如隔山,身為胸腔內科重症醫師的何醫師就不再此多做評論,但劇中有一點令何醫師覺得感動是從白教授、楊醫師、朴醫師、韓科長、崔院長…etc劇中的每位醫師前後陸續找回自己曾有的行醫熱忱,雖然制度與現實時不我允,但他們仍在劇中不同階段,最後找回自己行醫生涯中的初衷-【那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最後,雖然何醫師認為白江赫教授醫師的故事在台灣醫療現實上幾乎沒有成功複製的機會(客觀從政策、保險給付、醫療現況),
但與其期待某位醫療救世主來像超人一般拯救世人,台韓衛生主管機關倒不如好好從醫療制度面改善,實際獎勵急重症一線醫護,而非一直玩弄7根香蕉的猴子遊戲(朝三暮四),也唯有如此也才有更多充滿行醫熱忱的一線醫療人員會再次地投入【急重症外傷中心】內才有的理想醫療世界,也才能再次找回那【行醫的初衷】!
(劇中相關圖片源自Netflix)
#白江赫
Comments